生鲜电子商务为什么难做 生鲜电商有哪些痛点
近年来,随着网购生活方式的快速普及,消费者对生鲜食材上门的需求日渐旺盛。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不管是电商平台还是传统的线下超市,都踊跃的加入了这场生鲜电商的争夺战中,不过在众多生鲜电商企业中,真正盈利的少之又少,那么为什么其他电商领域盈利满满,生鲜电商却盈利如此难?
1、冷链物流,这是一个被国际物流行业称之为“珠穆朗玛峰”的地带。为了保证食品的新鲜度,食品必须冷链物流进行运输。可是,冷链物流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2、众多消费者并未习惯线上下单购买生鲜品。生鲜产品与服饰、日用品不同,很多消费者还是习惯到门店自选新鲜商品,实体店的竞争力仍然不容小觑。
3、供应链管理不完善。单一的农场不能满足电商的需求,各地去收购生鲜产品,物流费用高,质量难以保证,产品供应不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生鲜电商的正常运营。
4、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受重视,生鲜电商食品质量难把控。由于生鲜商品品类繁多、季节变化较大,生鲜电商对市场把握的精准度有限,卖不出的货品容易形成积压,生鲜产品质量无法把控,食品安全成难点。
生鲜电商是专注于生鲜产品的电子商务,很多投资机构都非常看好生鲜这个领域,但生鲜电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痛点的:
1、模式痛点——经营模式的摇摆困惑
一直以来,生鲜电商和其他行业的电商一样,都有平台和自营之分,资源丰富者多选自营与平台兼有、平台为重,而资源适中者往往会在平台和自营间摇摆不定。但做平台和做自营均面临着资源和能力挑战。
做平台意味着要承担平台引流、商户招募、活动组织和平台管理等相关职能,而自营意味着强化生鲜产品供给、自有品牌打造、客户关系维护等关键环节。
2、销售痛点——客单价高且购买频率不稳定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目前生鲜电商消费者更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消费者以22~35岁女性居多,网购经验丰富,对生鲜产品关注度高,购买的品类多集中在水果、净菜等。为保证新鲜度,一般消费者一次性购买3天的消费量。由于物流配送费用高,很多平台需要消费满一定金额才能免配送费,这一门槛直接导致生鲜电商的客单价高,同时也带来了购买频率不稳定的无奈。
3、视觉痛点————视觉感触雷同且弱
不可否认,网络图片价值传递和线下实物呈现存在差距。生鲜电商的图片往往比较高清,展现高自然感、高新鲜度,而实际用户收到的产品却不是这样,密封的包装、层层的节点运输和食材水分流失,这些都使实物发生损耗,实物的现场品质感、新鲜感等自然大打折扣,实物和图片的差距给用户的视觉痛感比较强。
此外,食材食用指导和实际操作往往脱节。生鲜电商在卖产品之外还增添了食用场景、烹饪介绍等,而实际上用户由于自身素质有限、专业能力有限、烹饪时间有限,未必能全面理解烹饪食用指导。指导方法和实际操作成为“两张皮”,离“高价值的用户体验”还有差距。
4、配送痛点——难熬的“最后一公里”
冷链物流是永远的痛。生鲜产品需要从仓库到用户家的全程冷链运输,而目前冷链运输成本高、仓储费用高、区域分销冷藏点建设难度大,这也导致了生鲜产品冷藏冷冻成本高等特点。
除了冷链物流以外,还有“最后一公里”到家门口的噩梦。所谓“最后一公里”,是指从区域冷藏点到用户家的过程,要求对产品进行分区温度控制,日用品、冷藏品和冷冻品等的包装要求、温控要求各有不同,这对生鲜电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5、体验痛点——消费者线下体验薄弱
生鲜电商面临着线下实体店价格低、购买便利、店面可感触、产品可视等方面的竞争,这些构成了用户全方位体验,也对生鲜电商形成了强有力冲击,线上线下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可替代性强。
目前,生鲜电商将更好的资源集中于打造良好的线上购买、浏览体验等,对线下体验店等关注度不高,线上线下联合营销的能力还未形成,其线下体验比较弱,用户参与度低。
6、供应痛点——后台资源整合的高难度
首先,供应链系统支撑尚需整合。水果、蔬菜等往往季节性比较强,产地资源有限、产量有限,生鲜电商需要优秀的供应链系统支撑,保证货源供应、保证产品质量、保证持续供给。生鲜电商需要更多的合作产地、合作农户等。
其次,给用户的烹饪指导和消费指引整合难度高。许多生鲜电商希望通过更加全面的食材食用、烹饪指导等服务增强消费者黏性,而此种整合需要收集烹饪内容、统筹烹饪指导、编撰服务指导等,这些对生鲜电商的人才配置、团队安排等要求较高,整合难度也大。
7、发展痛点——小区域经营明显难扩张
目前,区域型生鲜电商唱主角。生鲜电商仍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发达城市,其生鲜网购消费基数大,消费者对生鲜网购的接受度比较高,在线购买生鲜食材的消费习惯日益形成。
而跨区域拓展困难多。生鲜电商物流配送存在“最优配送半径”,跨区域配送难度高,各区域生鲜消费差异大,生鲜电商跨区域拓展尚需时日。
1、冷链物流,这是一个被国际物流行业称之为“珠穆朗玛峰”的地带。为了保证食品的新鲜度,食品必须冷链物流进行运输。可是,冷链物流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2、众多消费者并未习惯线上下单购买生鲜品。生鲜产品与服饰、日用品不同,很多消费者还是习惯到门店自选新鲜商品,实体店的竞争力仍然不容小觑。
3、供应链管理不完善。单一的农场不能满足电商的需求,各地去收购生鲜产品,物流费用高,质量难以保证,产品供应不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生鲜电商的正常运营。
4、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受重视,生鲜电商食品质量难把控。由于生鲜商品品类繁多、季节变化较大,生鲜电商对市场把握的精准度有限,卖不出的货品容易形成积压,生鲜产品质量无法把控,食品安全成难点。
生鲜电商是专注于生鲜产品的电子商务,很多投资机构都非常看好生鲜这个领域,但生鲜电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痛点的:
1、模式痛点——经营模式的摇摆困惑
一直以来,生鲜电商和其他行业的电商一样,都有平台和自营之分,资源丰富者多选自营与平台兼有、平台为重,而资源适中者往往会在平台和自营间摇摆不定。但做平台和做自营均面临着资源和能力挑战。
做平台意味着要承担平台引流、商户招募、活动组织和平台管理等相关职能,而自营意味着强化生鲜产品供给、自有品牌打造、客户关系维护等关键环节。
2、销售痛点——客单价高且购买频率不稳定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目前生鲜电商消费者更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消费者以22~35岁女性居多,网购经验丰富,对生鲜产品关注度高,购买的品类多集中在水果、净菜等。为保证新鲜度,一般消费者一次性购买3天的消费量。由于物流配送费用高,很多平台需要消费满一定金额才能免配送费,这一门槛直接导致生鲜电商的客单价高,同时也带来了购买频率不稳定的无奈。
3、视觉痛点————视觉感触雷同且弱
不可否认,网络图片价值传递和线下实物呈现存在差距。生鲜电商的图片往往比较高清,展现高自然感、高新鲜度,而实际用户收到的产品却不是这样,密封的包装、层层的节点运输和食材水分流失,这些都使实物发生损耗,实物的现场品质感、新鲜感等自然大打折扣,实物和图片的差距给用户的视觉痛感比较强。
此外,食材食用指导和实际操作往往脱节。生鲜电商在卖产品之外还增添了食用场景、烹饪介绍等,而实际上用户由于自身素质有限、专业能力有限、烹饪时间有限,未必能全面理解烹饪食用指导。指导方法和实际操作成为“两张皮”,离“高价值的用户体验”还有差距。
4、配送痛点——难熬的“最后一公里”
冷链物流是永远的痛。生鲜产品需要从仓库到用户家的全程冷链运输,而目前冷链运输成本高、仓储费用高、区域分销冷藏点建设难度大,这也导致了生鲜产品冷藏冷冻成本高等特点。
除了冷链物流以外,还有“最后一公里”到家门口的噩梦。所谓“最后一公里”,是指从区域冷藏点到用户家的过程,要求对产品进行分区温度控制,日用品、冷藏品和冷冻品等的包装要求、温控要求各有不同,这对生鲜电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5、体验痛点——消费者线下体验薄弱
生鲜电商面临着线下实体店价格低、购买便利、店面可感触、产品可视等方面的竞争,这些构成了用户全方位体验,也对生鲜电商形成了强有力冲击,线上线下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可替代性强。
目前,生鲜电商将更好的资源集中于打造良好的线上购买、浏览体验等,对线下体验店等关注度不高,线上线下联合营销的能力还未形成,其线下体验比较弱,用户参与度低。
6、供应痛点——后台资源整合的高难度
首先,供应链系统支撑尚需整合。水果、蔬菜等往往季节性比较强,产地资源有限、产量有限,生鲜电商需要优秀的供应链系统支撑,保证货源供应、保证产品质量、保证持续供给。生鲜电商需要更多的合作产地、合作农户等。
其次,给用户的烹饪指导和消费指引整合难度高。许多生鲜电商希望通过更加全面的食材食用、烹饪指导等服务增强消费者黏性,而此种整合需要收集烹饪内容、统筹烹饪指导、编撰服务指导等,这些对生鲜电商的人才配置、团队安排等要求较高,整合难度也大。
7、发展痛点——小区域经营明显难扩张
目前,区域型生鲜电商唱主角。生鲜电商仍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发达城市,其生鲜网购消费基数大,消费者对生鲜网购的接受度比较高,在线购买生鲜食材的消费习惯日益形成。
而跨区域拓展困难多。生鲜电商物流配送存在“最优配送半径”,跨区域配送难度高,各区域生鲜消费差异大,生鲜电商跨区域拓展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