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做运营工作的是哪类人?

很多人问我“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做运营”、“运营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之类的话题,其实谁谁适合或者不适合做运营,这个很难说,没有人与生俱来就适合做运营,很多人其实都是在后天的磨炼和日积月累中形成了某些所谓的素质,只是说在做具体每一项工作时,自己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值得做的事情就应该铁了心做好,不值得做的事情就应该懂得放弃,有些鸡肋既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时候不如直接放弃。

先说素质——

一、运营人员的“特质”

所谓特质,其实就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部分包含个性、心性、天性的因素,一部分包含个人的心理素质。我把它放在第一位,说明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特质”会决定行为,同时还会有助于激发你身上的各种潜能。

这就好比你的“小宇宙”,它的强弱,决定了你可能会把事情做到何种程度。具体的,我觉得包括责任心、态度、对细节的关注、耐性、韧性、逆商、做事的魄力和霸气、价值观、品德修养等等。这些东西里有些是先天的,但大部分其实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比如我的很多性格和价值观,做运营之前其实不是现在这样的。

我觉得这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至关因素。大家都知道冰山模型,你会发现,这些“特质”基本都是冰山以下的那些东西,不容易外露,平时不易察觉,至少从感观上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看出一个人到底有没有这些“特质”。一份工作,我们不可能做一辈子,再给你换一份工作,你是否还能做好,这冰山以下的80%的东西,便能真正发挥作用了。

这些东西需要长时间的磨砺。我们应该感谢逆境带给我们的成长,少惆怅人生多做事,少留遗憾,莫使青春虚度。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经历和出身都是不同的,比如价值观,我们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之后,可能一辈子都改不了。很多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TA之前某个领导的影子,因为毕竟每天耳濡目染,下属会形成基本的判断,TA认为对的TA就会学习和继承,TA认为错的TA会规避。但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事情能分得清对错?

中国有一家女性网站,长期以来形成了员工彼此之间的冷漠无情、腹黑,很多毕业生或者职场新人,一旦进入之后,潜移默化地就继承了这些职场上的坏东西。这些人到了其他公司,就会把这些坏东西也带到那里,影响周围的其他人。我之前就曾经有这种经历,许多年后,依然耿耿于怀。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

二、运营人员的文化素质

关于运营人员的出身,这个是没有硬性要求的。没有所谓“XX专业毕业的,一定比XXX专业的运营做的好”这种说法。我本人是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无双(把我带进猫扑的人)大学的专业是空气动力学、造火箭的。

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是和运营工作完全对口的,大学里也没有这门课程。

想做好运营工作,做好用户工作,其专业素质还是要求过硬的,运营工作涉及的工作模块很多,想要做到专业意味着需要懂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数学学的好,在数据运营这块会有一些先天的优势,心理学学的好,在用户心理、用户意识这块会把控的更有分寸,中文学的好,文字能力会相对较强,等等等等。

同时,这还体现在基本功上。运营是一件非常考量一个人的基本功的一项工作,所有运营工作的基本功都是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连个文案都写不好,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运营人员?“我文字功底差”这句话,压根就不允许从一个运营工作者嘴里说出来,不好不会练么?而作为专攻用户运营这个模块的运营人,对于这两块的要求会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一些,比产品运营、商务运营要高的多。

基本功同样需要常年的实践和锻炼练成的,需要按年头来计算,工作8年的,和工作2年的,不可能一样。基本功依据每个人的用心程度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且会越拉越大,同样工作5年的运营人员,可能在能力上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大家会发现很多人理论一套一套的,而做起事来、实操起来就不行了,差别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三、运营人员的品德和修养

这一点看似和工作关联不大,但若放在用户工作层面,就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了。

我们是整个平台的运营者和管理者,是用户体系、生态的建设者。一个社区的文化,归根结底是我们和用户共同打造出来的,而我们,是文化的引导者。我们的一言一行,用户都看的真真的,很多价值观、思维观念,你会传到给核心用户,再通过核心用户传到更多的用户,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根”。有时候,用户传播你的某些“故事”,比传播任何人都快,波及面更广。倘若你是个人品低劣、品德和素质低下的人,根都烂了,那就甭指望整个平台能好到哪儿去,用户都被你带坏了,一条线,烂到底了。

你在平台的威望,你在用户心目中被打了一个怎样的标签,跟你的品德、修养息息相关。不要小看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如果你足够努力,平台也能因你而产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在之前的运营职业生涯里,曾经多次真切地遇到过、体会过。

用户是可以被感动、感染的,你也一样可以被用户感动、感染的。用户工作博大精深,在用户工作中,我们永远是学生。

运营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关于这个话题,虚的或者可以通用于所有工作岗位的能力,我就不多说了,我只说一些对于运营人员所必备的能力。

1、和用户打成一片

要做这点其实是非常难的,大部分人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点,但对于用户工作者来说,回避就等于逃避了。如果一个在社区型的产品上,如果工作了若干年,用户连你这个人是谁都不知道,就的确说不过去了。

能力是什么?你经手过10万个用户,和1000个用户,差的肯定不是100倍。和用户沟通,几乎是每个用户运营人员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我们不需要像客服一样那么标准化和流程化,如果一个运营人员按照这样处理问题,反而会像一个机器人。但正是在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和用户的交互过程中,我们才能了解用户,摸清楚用户的典型性特征,在用户群体里形成一个对于自己的口碑。口碑如何,全在于个人。

什么叫做用户?你平台有1亿注册用户,又怎样?你手里有多少用户的QQ、微信、手机号、住址?多少用户认识你?用户愿意和你聊,喜欢和你聊,用户真正打心眼里把你当成他们的朋友、知心人,觉得你靠得住,这个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我们不能避实就虚,应该帮用户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不能打着用户为王、用户至上的幌子,而将用户的抱怨、吐槽丢在一边、置之不理。

某种程度上,能做到和用户打成一片的人,对于平台上用户的需求一定是了如指掌的,因为时不时就会听到用户唠叨。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所谓的用户调研,仅作参考而已,不可全信,哪些需求该做,哪些可以pass掉,有时候只是条件反射而已。

2、用户驱动和用户心理把控

我们常说用户驱动,其实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我们在与用户长期的接触、磨合过程中,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我们的产品优化和改进、运营手段和策略、市场行为、销售策划等等,不能逆天。我见过有些产品的设计,一些思路和出发点完全是逆天的,就是说如果你自己是一个普通用户,你自己都不肯用户、不肯接受,难为用户,其实是难为自己,何苦呢?

还有一种含义,是我们需要懂得驱动用户,把用户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去引导,比如活动运营,做活动的目的是让用户更加方便、简洁、乐意去参与到活动中,能拿到奖品,做活动之前应该有一个心理预期,我们应努力保证达到或者接近这个预期。某种程度上,我们不能任由用户的行为自由地发展和进行下去,还不能明目张胆的干预和干涉用户的行为,有时候基于口碑、pr的考虑,我们还需要进行有效的阉割行为。

关于用户心理,其实一个出色的用户工作者,在心理学这块,都会有着天然的悟性。用户有从中效应、破窗效应、收集癖、罗森塔尔效应,等等等等。其实,当我们遇到某一个用户,好比拿到了一个用户样本,TA到底具备怎样的标签,潜移默化里,你是应该有个基本的判断,并且拿出一个相应的对策的。女性用户是很难突破的,我记得我和很多女性用户聊天的时候,她们会把很多隐私的东西告诉我,当然前提是基于互相的信任。

每一个用户运营人员,抽时间一定要好好找一些心理学的书籍,认真读一下。我们天天讲用户意识,这可不是白来的。

3、自我调节和心理修复能力

运营工作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有时候很多工作可能很枯燥无聊乏味的,做起来毫无成就感,甚至在部门和公司找不到存在感。运营的很多工作,真到汇报的时候,也许还真找不出几个亮点,汇报的结果不一定客观,何况很多人还不善于汇报,结果好事变成了坏事。这点我体会很深,毕竟我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有可能你觉得自己非常努力,到头来在领导面前还不讨好,反而是那些善于汇报,或者阿谀拍马的人,更能讨领导的欢心,觉得不爽,大不了就一走了之了。

用户运营人员,接触的人,从数量上讲,可能是全公司里面最多的,人心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把握的东西。用户总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让你来处理。也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被用户出卖了。

自我调节能力,是每个用户工作者必须学会的,当然这个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工作。在用户那里碰了钉子,下次注意好就行,凡事别在同一处跌倒三次。学会修复自己的心情,比什么都重要。很多事,其实也没必要太钻牛角尖,有时候,雨过天晴之后,也许更加美好了。

归根结底,这是心态问题,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每一个用户工作者必须要努力的。

4、自我判断、认知和元认知

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狂话,不是你说出来,就有人信的,给自己打打气倒是可以,谦虚低调谨慎,有时候更好一些。

我见过很多工作两三年就出来炒作包装自己的,有些东西,自己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境界,与其做出头鸟,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多说几句“我是来学习的”,有什么不好?

做用户工作,每天要遇到无数需要你做出判断的事情,大部分事情,都需要做到及时判断。我们讲运营工作的条件反射,其实就是拿到某一项工作的时候,你脑海里会立刻呈现出一个画面和场景,形成自我的基本判断。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简单做,运营要耐得住寂寞,难,真的很难。

认知能力就是个人获取和保存知识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很明显,一个人头脑里储存着某种知识是一回事,但当这些知识为他在需要的时候能否加以利用却是另一回事;具有技能和应用该技能是两回事;改进某种作业和对作业改进的了解也是两回事。对于这些差异,心理学家用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ve ability)这一术语来加以说明。所谓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人们的元认知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专家和新手的明显区别不仅在于前者对本行知识知道得较多,而且还在于善于应用和组织所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元认知能力上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5、同理心(换位思考)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换位思考是用户工作中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或者我们周围的人,经常做着一些强奸用户的行为。有很多人的思维逻辑、运营观、价值观,纯属自己主观臆断,说白了就是自己成天瞎琢磨出来的。如果把你自己换成用户,你自己强奸你自己试试?自己都爽,还指望用户会爽?

换位思考,是情商的一种体现。高情商的人,做用户工作,相对会有很大的优势。

其实,某种程度上,换位思考换一个词,就是尊重用户。我们应该相信用户,把用户真正地当成跟你共建这个平台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你的工具。尊重用户,也等于尊重自己。

6、学习能力

看似又旧调重弹了,但是还是得说。运营是讲究综合能力的,能力全面,做起工作来,会更加得心应手,运营工作,绝不是讲究单一能力的。

大平台也好,小平台也好,各有各的好处,大可以给你光环,但不代表大公司的人能力一定强。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国外某著名五百强,有些人一毕业就在那里,干了十几年,出来之后,知识框架已经陈旧,工作都找不到,又不肯降工资,何其尴尬?说白了,说的好听点是螺丝钉,说的难听点,是钉子户。但无论在哪,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知道自己的差距。

技多不压身,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7、数据分析能力

运营人员的思维是发散式的,有好处也有坏处。我说话时,无论扯得再远,都能及时把话题收回来。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偏弱的,自己的缺点没必要讳莫如深,但确实吃过很多次亏,颇苦恼。

数据分析能力这块,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还好我当年数学学的挺好的,在这块能力上,不至于太差。

抛问题不是本事,谁都会抛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王道,也是每个领导强调的。用户工作者,掌握的是公司最核心的数据,从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里,如何提取出有效的信息,提出对于公司有利、有可行性的解决办法,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仕途、钱途)更加有利。

8、执行力

这一点,也是用户工作必须要具备的。我们80后和90后、70后的思维观念完全不同。领导交代的工作,很多90后没做之前,就已经给出基本的判断了,这是很多70后、80后领导所不喜欢的。我记得我们工作那会,领导骂我们一句话,有时候我们会思考一周,觉得很歉疚,而绝对不会去怪罪领导。当然老骂人肯定是有问题的,家长式的文化我也是破不喜欢的,开仨小时的会,骂了俩小时,一点问题都不解决。

执行力是什么?领导交给的工作,如果你给出合适的理由来拒绝,那就老老实实的去做,做好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就是做到让自己问心无愧,则可。

其实话说回来,运营工作还有个特殊性,就是很多工作,真的没法下判断,因为点实在太多了,细节实在太多了,也许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件事情做成,因素可能有很多,我们需要懂得判断。有些工作,平台太大,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也许你的思路并不是正确的,平台的优势,导致事情做成了,离开了这个平台,这个优势荡然无存。平台太小,也不是好事,因为你即使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一定能够得到验证,思路因而被阉割,无法形成判断和认知。

运营工作就是这样,在多年的磨砺过程中,慢慢培养和总结出来的。有年头的运营工作者,在公司一定是个财富。

据我所知,大部分运营人员,都是不善于拍马、老实本分的人。所以,有时候,说的多,不做去做,好好去执行

先说素质

一、运营人员的“特质”

所谓特质,其实就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部分包含个性、心性、天性的因素,一部分包含个人的心理素质。我把它放在第一位,说明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特质”会决定行为,同时还会有助于激发你身上的各种潜能。

这就好比你的“小宇宙”,它的强弱,决定了你可能会把事情做到何种程度。具体的,我觉得包括责任心、态度、对细节的关注、耐性、韧性、逆商、做事的魄力和霸气、价值观、品德修养等等。这些东西里有些是先天的,但大部分其实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些东西需要长时间的磨砺。我们应该感谢逆境带给我们的成长,少惆怅人生多做事,少留遗憾,莫使青春虚度。

二、运营人员的文化素质

关于运营人员的出身,这个是没有硬性要求的。没有所谓“XX专业毕业的,一定比XXX专业的运营做的好”这种说法。我本人是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无双(把我带进猫扑的人)大学的专业是空气动力学、造火箭的。

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是和运营工作完全对口的,大学里也没有这门课程。

想做好运营工作,做好用户工作,其专业素质还是要求过硬的,运营工作涉及的工作模块很多,想要做到专业意味着需要懂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数学学的好,在数据运营这块会有一些先天的优势,心理学学的好,在用户心理、用户意识这块会把控的更有分寸,中文学的好,文字能力会相对较强,等等等等。

同时,这还体现在基本功上。运营是一件非常考量一个人的基本功的一项工作,所有运营工作的基本功都是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连个文案都写不好,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运营人员?“我文字功底差”这句话,压根就不允许从一个运营工作者嘴里说出来,不好不会练么?而作为专攻用户运营这个模块的运营人,对于这两块的要求会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一些,比产品运营、商务运营要高的多。

基本功同样需要常年的实践和锻炼练成的,需要按年头来计算,工作8年的,和工作2年的,不可能一样。基本功依据每个人的用心程度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且会越拉越大,同样工作5年的运营人员,可能在能力上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大家会发现很多人理论一套一套的,而做起事来、实操起来就不行了,差别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三、运营人员的品德和修养

这一点看似和工作关联不大,但若放在用户工作层面,就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了。

我们是整个平台的运营者和管理者,是用户体系、生态的建设者。一个社区的文化,归根结底是我们和用户共同打造出来的,而我们,是文化的引导者。我们的一言一行,用户都看的真真的,很多价值观、思维观念,你会传到给核心用户,再通过核心用户传到更多的用户,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根”。有时候,用户传播你的某些“故事”,比传播任何人都快,波及面更广。倘若你是个人品低劣、品德和素质低下的人,根都烂了,那就甭指望整个平台能好到哪儿去,用户都被你带坏了,一条线,烂到底了。

你在平台的威望,你在用户心目中被打了一个怎样的标签,跟你的品德、修养息息相关。不要小看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如果你足够努力,平台也能因你而产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在之前的运营职业生涯里,曾经多次真切地遇到过、体会过。

用户是可以被感动、感染的,你也一样可以被用户感动、感染的。用户工作博大精深,在用户工作中,我们永远是学生。

和用户打成一片

要做这点其实是非常难的,大部分人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点,但对于用户工作者来说,回避就等于逃避了。如果一个在社区型的产品上,如果工作了若干年,用户连你这个人是谁都不知道,就的确说不过去了。

能力是什么?你经手过10万个用户,和1000个用户,差的肯定不是100倍。和用户沟通,几乎是每个用户运营人员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我们不需要像客服一样那么标准化和流程化,如果一个运营人员按照这样处理问题,反而会像一个机器人。但正是在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和用户的交互过程中,我们才能了解用户,摸清楚用户的典型性特征,在用户群体里形成一个对于自己的口碑。口碑如何,全在于个人。

某种程度上,能做到和用户打成一片的人,对于平台上用户的需求一定是了如指掌的,因为时不时就会听到用户唠叨。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所谓的用户调研,仅作参考而已,不可全信,哪些需求该做,哪些可以pass掉,有时候只是条件反射而已。

用户驱动和用户心理把控

我们常说用户驱动,其实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我们在与用户长期的接触、磨合过程中,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我们的产品优化和改进、运营手段和策略、市场行为、销售策划等等,不能逆天。我见过有些产品的设计,一些思路和出发点完全是逆天的,就是说如果你自己是一个普通用户,你自己都不肯用户、不肯接受,难为用户,其实是难为自己,何苦呢?

还有一种含义,是我们需要懂得驱动用户,把用户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去引导,比如活动运营,做活动的目的是让用户更加方便、简洁、乐意去参与到活动中,能拿到奖品,做活动之前应该有一个心理预期,我们应努力保证达到或者接近这个预期。某种程度上,我们不能任由用户的行为自由地发展和进行下去,还不能明目张胆的干预和干涉用户的行为,有时候基于口碑、pr的考虑,我们还需要进行有效的阉割行为。

每一个用户运营人员,抽时间一定要好好找一些心理学的书籍,认真读一下。我们天天讲用户意识,这可不是白来的。

自我调节和心理修复能力

运营工作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有时候很多工作可能很枯燥无聊乏味的,做起来毫无成就感,甚至在部门和公司找不到存在感。运营的很多工作,真到汇报的时候,也许还真找不出几个亮点,汇报的结果不一定客观,何况很多人还不善于汇报,结果好事变成了坏事。这点我体会很深,毕竟我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有可能你觉得自己非常努力,到头来在领导面前还不讨好,反而是那些善于汇报,或者阿谀拍马的人,更能讨领导的欢心,觉得不爽,大不了就一走了之了。

用户运营人员,接触的人,从数量上讲,可能是全公司里面最多的,人心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把握的东西。用户总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让你来处理。也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被用户出卖了。

自我调节能力,是每个用户工作者必须学会的,当然这个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工作。在用户那里碰了钉子,下次注意好就行,凡事别在同一处跌倒三次。学会修复自己的心情,比什么都重要。很多事,其实也没必要太钻牛角尖,有时候,雨过天晴之后,也许更加美好了。

归根结底,这是心态问题,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每一个用户工作者必须要努力的。

自我判断、认知和元认知

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狂话,不是你说出来,就有人信的,给自己打打气倒是可以,谦虚低调谨慎,有时候更好一些。

我见过很多工作两三年就出来炒作包装自己的,有些东西,自己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境界,与其做出头鸟,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多说几句“我是来学习的”,有什么不好?

做用户工作,每天要遇到无数需要你做出判断的事情,大部分事情,都需要做到及时判断。我们讲运营工作的条件反射,其实就是拿到某一项工作的时候,你脑海里会立刻呈现出一个画面和场景,形成自我的基本判断。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简单做,运营要耐得住寂寞,难,真的很难。

认知能力就是个人获取和保存知识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很明显,一个人头脑里储存着某种知识是一回事,但当这些知识为他在需要的时候能否加以利用却是另一回事;具有技能和应用该技能是两回事;改进某种作业和对作业改进的了解也是两回事。对于这些差异,心理学家用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ve ability)这一术语来加以说明。所谓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人们的元认知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专家和新手的明显区别不仅在于前者对本行知识知道得较多,而且还在于善于应用和组织所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元认知能力上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理心(换位思考)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换位思考是用户工作中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或者我们周围的人,经常做着一些强奸用户的行为。有很多人的思维逻辑、运营观、价值观,纯属自己主观臆断,说白了就是自己成天瞎琢磨出来的。如果把你自己换成用户,你自己强奸你自己试试?自己都爽,还指望用户会爽?

换位思考,是情商的一种体现。高情商的人,做用户工作,相对会有很大的优势。

其实,某种程度上,换位思考换一个词,就是尊重用户。我们应该相信用户,把用户真正地当成跟你共建这个平台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你的工具。尊重用户,也等于尊重自己。

学习能力

看似又旧调重弹了,但是还是得说。运营是讲究综合能力的,能力全面,做起工作来,会更加得心应手,运营工作,绝不是讲究单一能力的。

大平台也好,小平台也好,各有各的好处,大可以给你光环,但不代表大公司的人能力一定强。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国外某著名五百强,有些人一毕业就在那里,干了十几年,出来之后,知识框架已经陈旧,工作都找不到,又不肯降工资,何其尴尬?说白了,说的好听点是螺丝钉,说的难听点,是钉子户。但无论在哪,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知道自己的差距。

技多不压身,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数据分析能力

运营人员的思维是发散式的,有好处也有坏处。我说话时,无论扯得再远,都能及时把话题收回来。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偏弱的,自己的缺点没必要讳莫如深,但确实吃过很多次亏,颇苦恼。

数据分析能力这块,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还好我当年数学学的挺好的,在这块能力上,不至于太差。

抛问题不是本事,谁都会抛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王道,也是每个领导强调的。用户工作者,掌握的是公司最核心的数据,从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里,如何提取出有效的信息,提出对于公司有利、有可行性的解决办法,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仕途、钱途)更加有利。

执行力

这一点,也是用户工作必须要具备的。我们80后和90后、70后的思维观念完全不同。领导交代的工作,很多90后没做之前,就已经给出基本的判断了,这是很多70后、80后领导所不喜欢的。我记得我们工作那会,领导骂我们一句话,有时候我们会思考一周,觉得很歉疚,而绝对不会去怪罪领导。当然老骂人肯定是有问题的,家长式的文化我也是破不喜欢的,开仨小时的会,骂了俩小时,一点问题都不解决。

执行力是什么?领导交给的工作,如果你给出合适的理由来拒绝,那就老老实实的去做,做好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就是做到让自己问心无愧,则可。

其实话说回来,运营工作还有个特殊性,就是很多工作,真的没法下判断,因为点实在太多了,细节实在太多了,也许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件事情做成,因素可能有很多,我们需要懂得判断。有些工作,平台太大,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也许你的思路并不是正确的,平台的优势,导致事情做成了,离开了这个平台,这个优势荡然无存。平台太小,也不是好事,因为你即使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一定能够得到验证,思路因而被阉割,无法形成判断和认知。

运营工作就是这样,在多年的磨砺过程中,慢慢培养和总结出来的。有年头的运营工作者,在公司一定是个财富。

据我所知,大部分运营人员,都是不善于拍马、老实本分的人。所以,有时候,说的多,不做去做,好好去执行。

做点实事吧!

运营进入门槛很低,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一个人是否是合格的运营或说是否适合做运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判断一下。

1. 盲目执行且不考虑产出

运营工作中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思考背后的逻辑,缺乏结果导向意识。

比如:做用户运营的时候,用户沟通很重要,但很多人都是盲目地沟通,完全不考虑具体的投入产出比。

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用户沟通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是做情感维系?

用户需求挖掘?

还是对用户状态或者信息的了解?

目的不同跟用户沟通的方式和内容都会不同,

并且既然是跟用户沟通必然要有确定性的结论或者产出。

2. 缺乏目标管控意识

很多运营在做阶段性目标设定时都是想当然,缺乏有效的依据。

对于设定好的目标不做目标分解,对应的工作计划或者策略制定几乎与目标脱离。

从不考虑目标设定之后所提出的下一步运营计划是否能够有效的促进目标的达成,每一项措施能为目标达成带来多大贡献。

3、思考问题缺乏系统性,单点思维

很多运营人员考虑问题很浅显,缺乏系统性,总是一开始就直接想具体措施,而且是想到什么是什么,有时还会为偶尔冒出来的想法激动不已。

比如店铺运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提高销量的具体措施,而不是首先去考虑影响销量的影响因素!

4、不能统筹和优化自己的工作

运营事多且杂,而且经常多线程处理工作,很多运营人员看似每周都很忙碌,但经常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且效率低下?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不是从自身考虑,首先想到的是领导安排的工作太多,不合理。

而不是去考虑自己是否可以去做工作优化,比如分清主次重点,轻重缓急,常规性工作流程化,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等。

5、在舒适区待惯了

如果你指望朝九晚六,目标能够轻轻松松达成,单纯依靠平台资源坐等用户量增加,用户活跃度提升,那么你一定不适合做运营。

做运营加班加点是常事,压力大节奏快是常态。

如果你不经历几次绝望和濒临崩溃的感觉,是很难得到快速成长的。

做运营2年是一个节点,能否突破直接决定了你后续的成长和发展。

6、安于现状不思改变,缺乏总结意识

几年如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潜意识中缺乏对阶段性工作和成果的总结以及优化。

做了几十次话题,几十次活动,依然重复着原来的思路,没有经验和方法论总结。

之前犯过的错误,之后仍会继续重复犯错,思路局限和形成惯性思维,这对做运营的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7、缺乏学习意识,毫无学习习惯

如果你做了2-3年的运营,没看过任何关于运营方面的文章和书籍,没去深入了解过竞品,或者说本身对任何形式任何方面的学习都是无意识或者存在惰性,那么你一定不是合格的运营人员。

做运营仅仅凭借自己现下的实践来积累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种一叶障目式的实践很容易固化自己的思维。

既然是做运营,需当一切皆运营,把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当做运营来看待,每一件事都用运营的思路来做,生活处处是运营学习和实践!

最后来波硬广~推荐自己,是为了让你不错过优秀的我~(毕竟我和外面那些妖艳的MM不一样~)

在公 举 号【夜猫子丫】后台回复“运营”即可获得全套运营资料。

不点个赞再走吗~

很多人问我“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做运营”、“运营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之类的话题,其实谁谁适合或者不适合做运营,这个很难说,没有人与生俱来就适合做运营,很多人其实都是在后天的磨炼和日积月累中形成了某些所谓的素质,只是说在做具体每一项工作时,自己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值得做的事情就应该铁了心做好,不值得做的事情就应该懂得放弃,有些鸡肋既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时候不如直接放弃。
先说素质
一、运营人员的“特质”
所谓特质,其实就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部分包含个性、心性、天性的因素,一部分包含个人的心理素质。我把它放在第一位,说明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特质”会决定行为,同时还会有助于激发你身上的各种潜能。
这就好比你的“小宇宙”,它的强弱,决定了你可能会把事情做到何种程度。具体的,我觉得包括责任心、态度、对细节的关注、耐性、韧性、逆商、做事的魄力和霸气、价值观、品德修养等等。这些东西里有些是先天的,但大部分其实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比如我的很多性格和价值观,做运营之前其实不是现在这样的。
我觉得这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至关因素。大家都知道冰山模型,你会发现,这些“特质”基本都是冰山以下的那些东西,不容易外露,平时不易察觉,至少从感观上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看出一个人到底有没有这些“特质”。一份工作,我们不可能做一辈子,再给你换一份工作,你是否还能做好,这冰山以下的80%的东西,便能真正发挥作用了。
这些东西需要长时间的磨砺。我们应该感谢逆境带给我们的成长,少惆怅人生多做事,少留遗憾,莫使青春虚度。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经历和出身都是不同的,比如价值观,我们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之后,可能一辈子都改不了。很多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TA之前某个领导的影子,因为毕竟每天耳濡目染,下属会形成基本的判断,TA认为对的TA就会学习和继承,TA认为错的TA会规避。但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事情能分得清对错?
中国有一家女性网站,长期以来形成了员工彼此之间的冷漠无情、腹黑,很多毕业生或者职场新人,一旦进入之后,潜移默化地就继承了这些职场上的坏东西。这些人到了其他公司,就会把这些坏东西也带到那里,影响周围的其他人。我之前就曾经有这种经历,许多年后,依然耿耿于怀。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
二、运营人员的文化素质
关于运营人员的出身,这个是没有硬性要求的。没有所谓“XX专业毕业的,一定比XXX专业的运营做的好”这种说法。我本人是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无双(把我带进猫扑的人)大学的专业是空气动力学、造火箭的。
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是和运营工作完全对口的,大学里也没有这门课程。
想做好运营工作,做好用户工作,其专业素质还是要求过硬的,运营工作涉及的工作模块很多,想要做到专业意味着需要懂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数学学的好,在数据运营这块会有一些先天的优势,心理学学的好,在用户心理、用户意识这块会把控的更有分寸,中文学的好,文字能力会相对较强,等等等等。
同时,这还体现在基本功上。运营是一件非常考量一个人的基本功的一项工作,所有运营工作的基本功都是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连个文案都写不好,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运营人员?“我文字功底差”这句话,压根就不允许从一个运营工作者嘴里说出来,不好不会练么?而作为专攻用户运营这个模块的运营人,对于这两块的要求会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一些,比产品运营、商务运营要高的多。
基本功同样需要常年的实践和锻炼练成的,需要按年头来计算,工作8年的,和工作2年的,不可能一样。基本功依据每个人的用心程度而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且会越拉越大,同样工作5年的运营人员,可能在能力上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大家会发现很多人理论一套一套的,而做起事来、实操起来就不行了,差别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三、运营人员的品德和修养
这一点看似和工作关联不大,但若放在用户工作层面,就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了。
我们是整个平台的运营者和管理者,是用户体系、生态的建设者。一个社区的文化,归根结底是我们和用户共同打造出来的,而我们,是文化的引导者。我们的一言一行,用户都看的真真的,很多价值观、思维观念,你会传到给核心用户,再通过核心用户传到更多的用户,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根”。有时候,用户传播你的某些“故事”,比传播任何人都快,波及面更广。倘若你是个人品低劣、品德和素质低下的人,根都烂了,那就甭指望整个平台能好到哪儿去,用户都被你带坏了,一条线,烂到底了。
你在平台的威望,你在用户心目中被打了一个怎样的标签,跟你的品德、修养息息相关。不要小看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如果你足够努力,平台也能因你而产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在之前的运营职业生涯里,曾经多次真切地遇到过、体会过。
用户是可以被感动、感染的,你也一样可以被用户感动、感染的。用户工作博大精深,在用户工作中,我们永远是学生。
用户运营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关于这个话题,虚的或者可以通用于所有工作岗位的能力,我就不多说了,我只说一些对于运营人员所必备的能力。
和用户打成一片
要做这点其实是非常难的,大部分人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点,但对于用户工作者来说,回避就等于逃避了。如果一个在社区型的产品上,如果工作了若干年,用户连你这个人是谁都不知道,就的确说不过去了。
能力是什么?你经手过10万个用户,和1000个用户,差的肯定不是100倍。和用户沟通,几乎是每个用户运营人员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我们不需要像客服一样那么标准化和流程化,如果一个运营人员按照这样处理问题,反而会像一个机器人。但正是在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和用户的交互过程中,我们才能了解用户,摸清楚用户的典型性特征,在用户群体里形成一个对于自己的口碑。口碑如何,全在于个人。
什么叫做用户?你平台有1亿注册用户,又怎样?你手里有多少用户的QQ、微信、手机号、住址?多少用户认识你?用户愿意和你聊,喜欢和你聊,用户真正打心眼里把你当成他们的朋友、知心人,觉得你靠得住,这个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我们不能避实就虚,应该帮用户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不能打着用户为王、用户至上的幌子,而将用户的抱怨、吐槽丢在一边、置之不理。
某种程度上,能做到和用户打成一片的人,对于平台上用户的需求一定是了如指掌的,因为时不时就会听到用户唠叨。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所谓的用户调研,仅作参考而已,不可全信,哪些需求该做,哪些可以pass掉,有时候只是条件反射而已。
用户驱动和用户心理把控
我们常说用户驱动,其实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我们在与用户长期的接触、磨合过程中,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我们的产品优化和改进、运营手段和策略、市场行为、销售策划等等,不能逆天。我见过有些产品的设计,一些思路和出发点完全是逆天的,就是说如果你自己是一个普通用户,你自己都不肯用户、不肯接受,难为用户,其实是难为自己,何苦呢?
还有一种含义,是我们需要懂得驱动用户,把用户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去引导,比如活动运营,做活动的目的是让用户更加方便、简洁、乐意去参与到活动中,能拿到奖品,做活动之前应该有一个心理预期,我们应努力保证达到或者接近这个预期。某种程度上,我们不能任由用户的行为自由地发展和进行下去,还不能明目张胆的干预和干涉用户的行为,有时候基于口碑、pr的考虑,我们还需要进行有效的阉割行为。
关于用户心理,其实一个出色的用户工作者,在心理学这块,都会有着天然的悟性。用户有从中效应、破窗效应、收集癖、罗森塔尔效应,等等等等。其实,当我们遇到某一个用户,好比拿到了一个用户样本,TA到底具备怎样的标签,潜移默化里,你是应该有个基本的判断,并且拿出一个相应的对策的。女性用户是很难突破的,我记得我和很多女性用户聊天的时候,她们会把很多隐私的东西告诉我,当然前提是基于互相的信任。
每一个用户运营人员,抽时间一定要好好找一些心理学的书籍,认真读一下。我们天天讲用户意识,这可不是白来的。
自我调节和心理修复能力
运营工作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有时候很多工作可能很枯燥无聊乏味的,做起来毫无成就感,甚至在部门和公司找不到存在感。运营的很多工作,真到汇报的时候,也许还真找不出几个亮点,汇报的结果不一定客观,何况很多人还不善于汇报,结果好事变成了坏事。这点我体会很深,毕竟我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有可能你觉得自己非常努力,到头来在领导面前还不讨好,反而是那些善于汇报,或者阿谀拍马的人,更能讨领导的欢心,觉得不爽,大不了就一走了之了。
用户运营人员,接触的人,从数量上讲,可能是全公司里面最多的,人心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把握的东西。用户总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让你来处理。也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被用户出卖了。
自我调节能力,是每个用户工作者必须学会的,当然这个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工作。在用户那里碰了钉子,下次注意好就行,凡事别在同一处跌倒三次。学会修复自己的心情,比什么都重要。很多事,其实也没必要太钻牛角尖,有时候,雨过天晴之后,也许更加美好了。
归根结底,这是心态问题,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每一个用户工作者必须要努力的。
自我判断、认知和元认知
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狂话,不是你说出来,就有人信的,给自己打打气倒是可以,谦虚低调谨慎,有时候更好一些。
我见过很多工作两三年就出来炒作包装自己的,有些东西,自己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境界,与其做出头鸟,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多说几句“我是来学习的”,有什么不好?
做用户工作,每天要遇到无数需要你做出判断的事情,大部分事情,都需要做到及时判断。我们讲运营工作的条件反射,其实就是拿到某一项工作的时候,你脑海里会立刻呈现出一个画面和场景,形成自我的基本判断。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简单做,运营要耐得住寂寞,难,真的很难。
认知能力就是个人获取和保存知识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很明显,一个人头脑里储存着某种知识是一回事,但当这些知识为他在需要的时候能否加以利用却是另一回事;具有技能和应用该技能是两回事;改进某种作业和对作业改进的了解也是两回事。对于这些差异,心理学家用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ve ability)这一术语来加以说明。所谓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人们的元认知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专家和新手的明显区别不仅在于前者对本行知识知道得较多,而且还在于善于应用和组织所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元认知能力上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理心(换位思考)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换位思考是用户工作中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或者我们周围的人,经常做着一些强奸用户的行为。有很多人的思维逻辑、运营观、价值观,纯属自己主观臆断,说白了就是自己成天瞎琢磨出来的。如果把你自己换成用户,你自己强奸你自己试试?自己都爽,还指望用户会爽?
换位思考,是情商的一种体现。高情商的人,做用户工作,相对会有很大的优势。
其实,某种程度上,换位思考换一个词,就是尊重用户。我们应该相信用户,把用户真正地当成跟你共建这个平台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你的工具。尊重用户,也等于尊重自己。
学习能力
看似又旧调重弹了,但是还是得说。运营是讲究综合能力的,能力全面,做起工作来,会更加得心应手,运营工作,绝不是讲究单一能力的。
大平台也好,小平台也好,各有各的好处,大可以给你光环,但不代表大公司的人能力一定强。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国外某著名五百强,有些人一毕业就在那里,干了十几年,出来之后,知识框架已经陈旧,工作都找不到,又不肯降工资,何其尴尬?说白了,说的好听点是螺丝钉,说的难听点,是钉子户。但无论在哪,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知道自己的差距。
技多不压身,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数据分析能力
运营人员的思维是发散式的,有好处也有坏处。我说话时,无论扯得再远,都能及时把话题收回来。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偏弱的,自己的缺点没必要讳莫如深,但确实吃过很多次亏,颇苦恼。
数据分析能力这块,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还好我当年数学学的挺好的,在这块能力上,不至于太差。
抛问题不是本事,谁都会抛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王道,也是每个领导强调的。用户工作者,掌握的是公司最核心的数据,从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里,如何提取出有效的信息,提出对于公司有利、有可行性的解决办法,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仕途、钱途)更加有利。
执行力
这一点,也是用户工作必须要具备的。我们80后和90后、70后的思维观念完全不同。领导交代的工作,很多90后没做之前,就已经给出基本的判断了,这是很多70后、80后领导所不喜欢的。我记得我们工作那会,领导骂我们一句话,有时候我们会思考一周,觉得很歉疚,而绝对不会去怪罪领导。当然老骂人肯定是有问题的,家长式的文化我也是破不喜欢的,开仨小时的会,骂了俩小时,一点问题都不解决。
执行力是什么?领导交给的工作,如果你给出合适的理由来拒绝,那就老老实实的去做,做好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就是做到让自己问心无愧,则可。
其实话说回来,运营工作还有个特殊性,就是很多工作,真的没法下判断,因为点实在太多了,细节实在太多了,也许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件事情做成,因素可能有很多,我们需要懂得判断。有些工作,平台太大,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也许你的思路并不是正确的,平台的优势,导致事情做成了,离开了这个平台,这个优势荡然无存。平台太小,也不是好事,因为你即使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一定能够得到验证,思路因而被阉割,无法形成判断和认知。
运营工作就是这样,在多年的磨砺过程中,慢慢培养和总结出来的。有年头的运营工作者,在公司一定是个财富。
据我所知,大部分运营人员,都是不善于拍马、老实本分的人。所以,有时候,说的多,不做去做,好好去执行。
做点实事吧!

适合做运营工作的人属于哪类人,想要了解哪类人适合干运营工作首先要分析运营工作的性质,运营工作一般不是属于一家公司的前端服务(如果不是纯碎的服务型公司的话)举一个例子,如果是一个餐饮招商公司的话,所谓的运营工作就是对于该公司餐饮品牌旗下的加盟商进行帮扶开店的一系列工作,总体而言,运营工作是一种付之于行动的服务性工作,满足于行动和服务两种工作性质,可能对于从事这份工作的人有一定的要求:

1,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至少是熟悉该公司所从事的工作业务,因为只有熟悉业务的工作者才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解决后期服务上的一系列问题。

2,做服务性工作的人一般都要注重服务态度,至少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面对顾客的各种要求的时候要有耐心的,做到尽心尽力解决问题。

3,其实不管是哪种人只要是具备了这种工作的工作能力之后都是可以胜任工作的呢,每个人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都是可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