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

【西汉时期农业上有什么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两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的犁壁,使铁犁可以向同一方向翻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全面反映西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是“代田法”和“区种法”,它们体现了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赵过推广的。所谓“代田”,就是把田地翻...

西汉时期农业上有什么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两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的犁壁,使铁犁可以向同一方向翻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全面反映西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是“代田法”和“区种法”,它们体现了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
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赵过推广的。所谓“代田”,就是把田地翻耕整平后,开挖出沟和垄。播种于沟中,幼苗长在沟里,既减少叶面风吹蒸发,又减少沟中水分损失,能促进健壮生长。以后则结合中耕除草,逐步将垄土锄下培壅根,等到作物长成,垄土全部培于根脚。庄稼根深秆壮,就能经受风旱,获得丰收,它比不开沟垄的“漫田”每亩可增产一石到二石。次年便在垄处开沟,沟处留垄,轮番使用地力,不必休闲而可起到休耕的作用。所谓“代”,就是指空和沟的交错代换,这样既能保证地力的恢复,又充分利用了土地,的确是千种连年稳产高产的耕作方法。为了配合这套新的耕作法,赵过还改进了很多农具,都很方便灵巧,由政府拨派能工巧匠专门制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赵过推广代田法还运用了比较科学的方式。他首先在皇帝离宫旁的空地上进行代田的实验,证明确实能够增产。然后集中有关地区的行政官员和“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先学习新农具和新的耕作方法,通过他们再向广大农民普及。在推广中他还注意吸收改进建议,如当时农民少牛,不能赶上雨后有利时机整地。有位退职县令就建议赵过组织人力拉犁,赵过便请皇帝任命他为自己的副手,组织农民相互换工以人力拉犁。大致人多的天可耕三十亩,人少的也能耕十三亩,这就使更多的土地都及时开垦出来了。代田法一直推广到了边区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在各地都取得了节省劳力增产粮食的显著效果。

“区种法”是汉成帝时(公元前32——前7年)汜胜之总结关中农民丰产经验而提出的精耕细作方法。汜胜之首先提出了农作物栽培的整体观念,注意到庄稼生长各种条件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适当配合。他指出要想丰产,必须正确地结合气候时令,耕种土壤,施用肥料,灌溉保墒,中耕锄草,及时收割。区种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以充分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必需条件,发挥农作物的最大生长能力而取得高额丰产。具体作法大致分三步,第一步深翅土地,施足底肥,调和土壤,增强其蓄水保肥能力,使作物根系得以充分发育,并按不同作物划成不同长宽的小块,称为“区”。第二步选择良种实行浸种点播密植,区别不同作物安排不同的密植程度和下种深钱、盖土厚薄,以保证顺利出芽和通风透光也第三步是加强中耕灌溉,随时松土锄草,贯彻锄早、锄小、锄了的方针,注意保墒,针对不同作物进行合理浇灌。这样精耕细作当然需要花费极大劳力,所以无法多种地。但据说一户小农男女两个劳动力,只需种十亩地,便足够全家好多年的消费了。这种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取少种多收的耕作法,代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尤其在遇到灾荒或畜力不足时,农民无力照顾大面积农田,区种就更是一个应付困难局面的好办法。所以在东汉明帝时,就曾因牛瘟水旱垦田减少,由皇帝下沼推行区种法以解决农民的问题。

代田法是在大田面积上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以求得增产,区种法则更进一步要求在小面积上精耕细作少种多收,走上了园艺化的道路。这种发展方向关键在于生产者必需具备充分的劳动积极性,所以它不能适应奴隶制或农奴制的经营方式,而是同自己占有土地和农具的个体小农经济密切相关,也同当时关中地区人口稠密、耕地相对较少的条件分不开。这样集中经营谷物、桑麻、六畜、园艺四大项,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尤其注重改良土壤和施肥,务使她力长期保持而不必休耕,为我国农业走上,精耕细作提高单产道路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的进步的表现:

兴修水利工程:①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②开凿白渠。

2、农具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3、农作物的种植:北方——小麦;南方——水稻;黄河中下游:普遍种桑。
继续阅读:西汉时期农业上有什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