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媒体指的是什么?
目前网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第五媒体就是手机媒体”,有个姓朱的人还洋洋洒洒地写了部名曰《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的书。我粗粗看了些章节,感觉论述的全是手机媒体如何如何,我就纳闷了,你说手机媒体如何如何也就是了,干嘛扯上“第五媒体”?原本一部还算说得通的著作,毫无来由地贴上一个“第五媒体”的标签,也就成了狗屁。而就是这样一个狗屁,经书商一炒,竟然也大行其道!看来当专家比当小学生更容易,写作文可以文不对题。
什么是“第五媒体”?要辨析这个命题,其实要回答两个问题:1、第五媒体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2、为什么叫第五媒体?而不叫第三、第六媒体?
剖析一下“手机论”者,立论的依据无非是“终端”、“网络”。先不说“网络”,就说“终端”,照其逻辑,有多少终端就有多少媒体,那么让我们来数一数,看看有多少媒体:报纸(海报)、书籍(期刊)、收音机、功放(高音喇叭)、电视机、显示屏、电脑、手机、小灵通、无绳电话……首先,我没这个本事枚举;其次,我不知道收音机与功放是否应该算两个媒体?虽然他们都属于“广播”,但其终端无论是形状还是实现的技术原理,则完全不同,是不折不扣的两个终端;第三,我不知道数字电视与传统概念上的电视是否属于同一媒体?他们的终端都是电视机,但数字电视是不折不扣的互联网,那么数字电视到底是互联网还是电视?第四,手机完全可以做成电脑,电脑也完全可以做成手机,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形状上,那么,你又如何以终端界定媒体?!
显然,朱某人之流说出“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这样的话,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只能说明他们对技术的无知,或者说是盲人摸象。
界定“媒体”,也就是说,什么是第五媒体?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比较科学的,既不是只看“历史惯例”,也不是孤立地看“终端载体”,而是要看“技术支撑体系”,同时结合社会因素。所谓“技术支撑体系”包含“终端载体(劳动工具)”、“技术方法(实现原理)”等要素。比如传统的电视与数字电视,技术方法存在很大不同,因此,从技术支撑体系上来说,数字电视不应该是“电视媒体”,而是“网络媒体”。再比如出版与报刊,技术支撑体系相同,但社会层面上的管理体系有很大不同,因此按惯例,分属两类媒体。
以“技术支撑体系”为据,那么很显然,无论终端载体是手机还是PC,无论承载网络是有线还是无线,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电视等等,本质上都是“互联网”,我们把它叫做“新媒体”。就像报刊媒体,其品种可以细分出对开报、四开报、新闻纸、铜版纸、日报、周报、16开期刊、32开期刊、8开画册、甚至64开连环画……但统称“报刊”。新媒体在品种上也可以细分出手机WAP、门户网站、博客、数字杂志……但统称“新媒体”。
什么是第五媒体?我们首先引进一个“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产生的媒体形态,包括有线、无线网络,不限于手机、PC等终端载体,以网络为承载载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性特点。
比如传统的电视与数字电视,传统的电视采用的也是数字技术,但却是点对多的直播技术,而数字电视则可以是具有交互性的点播技术。
再比如手机短信,表面上似乎是纯文本的,不具有多媒体特征,但其支撑技术同样能够实现多媒体。是否纯文本仅仅是运营商的人为原因,而并非技术上不能支撑。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最本质的就是:以网络为承载载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性特点。
如果要对各类媒体赋予序列,那么“新媒体”该是第几媒体?
广告意义上的分类,传统媒体是纸媒、广播、影视、户外等;传媒意义上的分类,则是报刊、广播、影视、出版等。传统媒体的分类是技术支撑体系与社会管理体系双重作用的结果。
网上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第一媒体:报刊;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影视;第四媒体:网络。并由此推导出手机是“第五媒体”。其实,手机WAP、数字电视等,本质上都是“网络”。如果网络是第四媒体,就不存在手机是第五媒体一说了。“第一媒体:报刊;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影视;第四媒体:新媒体”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第一媒体:报刊;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影视;第四媒体:网络;第五媒体:手机”就断无道理了!
其实,诚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界定“媒体”,首先依据的是技术支撑体系,但还需要结合社会管理体系。从社会管理体系上来说,我国对报刊与出版实行的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因此,在技术支撑体系与社会管理体系双重作用下,按媒体出现的时间先后,自然而然地就分列出了:
第一媒体:出版;第二媒体:报刊;第三媒体:广播;第四媒体:影视;第五媒体:新媒体。当然,这是传媒意义上的分类。
结语:
什么是“第五媒体”?
“第五媒体”就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视频、三维全景、桌面视窗等,以网络为载体,但不限于有线、无线网络,不限于手机、PC等终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性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出版、报刊、广播、影视四大媒体,新媒体就是“第五媒体”。
什么是“第五媒体”?要辨析这个命题,其实要回答两个问题:1、第五媒体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2、为什么叫第五媒体?而不叫第三、第六媒体?
剖析一下“手机论”者,立论的依据无非是“终端”、“网络”。先不说“网络”,就说“终端”,照其逻辑,有多少终端就有多少媒体,那么让我们来数一数,看看有多少媒体:报纸(海报)、书籍(期刊)、收音机、功放(高音喇叭)、电视机、显示屏、电脑、手机、小灵通、无绳电话……首先,我没这个本事枚举;其次,我不知道收音机与功放是否应该算两个媒体?虽然他们都属于“广播”,但其终端无论是形状还是实现的技术原理,则完全不同,是不折不扣的两个终端;第三,我不知道数字电视与传统概念上的电视是否属于同一媒体?他们的终端都是电视机,但数字电视是不折不扣的互联网,那么数字电视到底是互联网还是电视?第四,手机完全可以做成电脑,电脑也完全可以做成手机,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形状上,那么,你又如何以终端界定媒体?!
显然,朱某人之流说出“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这样的话,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只能说明他们对技术的无知,或者说是盲人摸象。
界定“媒体”,也就是说,什么是第五媒体?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比较科学的,既不是只看“历史惯例”,也不是孤立地看“终端载体”,而是要看“技术支撑体系”,同时结合社会因素。所谓“技术支撑体系”包含“终端载体(劳动工具)”、“技术方法(实现原理)”等要素。比如传统的电视与数字电视,技术方法存在很大不同,因此,从技术支撑体系上来说,数字电视不应该是“电视媒体”,而是“网络媒体”。再比如出版与报刊,技术支撑体系相同,但社会层面上的管理体系有很大不同,因此按惯例,分属两类媒体。
以“技术支撑体系”为据,那么很显然,无论终端载体是手机还是PC,无论承载网络是有线还是无线,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电视等等,本质上都是“互联网”,我们把它叫做“新媒体”。就像报刊媒体,其品种可以细分出对开报、四开报、新闻纸、铜版纸、日报、周报、16开期刊、32开期刊、8开画册、甚至64开连环画……但统称“报刊”。新媒体在品种上也可以细分出手机WAP、门户网站、博客、数字杂志……但统称“新媒体”。
什么是第五媒体?我们首先引进一个“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产生的媒体形态,包括有线、无线网络,不限于手机、PC等终端载体,以网络为承载载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性特点。
比如传统的电视与数字电视,传统的电视采用的也是数字技术,但却是点对多的直播技术,而数字电视则可以是具有交互性的点播技术。
再比如手机短信,表面上似乎是纯文本的,不具有多媒体特征,但其支撑技术同样能够实现多媒体。是否纯文本仅仅是运营商的人为原因,而并非技术上不能支撑。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最本质的就是:以网络为承载载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性特点。
如果要对各类媒体赋予序列,那么“新媒体”该是第几媒体?
广告意义上的分类,传统媒体是纸媒、广播、影视、户外等;传媒意义上的分类,则是报刊、广播、影视、出版等。传统媒体的分类是技术支撑体系与社会管理体系双重作用的结果。
网上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第一媒体:报刊;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影视;第四媒体:网络。并由此推导出手机是“第五媒体”。其实,手机WAP、数字电视等,本质上都是“网络”。如果网络是第四媒体,就不存在手机是第五媒体一说了。“第一媒体:报刊;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影视;第四媒体:新媒体”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第一媒体:报刊;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影视;第四媒体:网络;第五媒体:手机”就断无道理了!
其实,诚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界定“媒体”,首先依据的是技术支撑体系,但还需要结合社会管理体系。从社会管理体系上来说,我国对报刊与出版实行的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因此,在技术支撑体系与社会管理体系双重作用下,按媒体出现的时间先后,自然而然地就分列出了:
第一媒体:出版;第二媒体:报刊;第三媒体:广播;第四媒体:影视;第五媒体:新媒体。当然,这是传媒意义上的分类。
结语:
什么是“第五媒体”?
“第五媒体”就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视频、三维全景、桌面视窗等,以网络为载体,但不限于有线、无线网络,不限于手机、PC等终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性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出版、报刊、广播、影视四大媒体,新媒体就是“第五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视频、三维全景、桌面视窗等,以网络为载体,但不限于有线、无线网络,不限于手机、PC等终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