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5大垄断行径,卖家敢怒不敢言

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亚马逊最近因反竞争行为面临诸多诉讼。亚马逊通过利用平台特权和技术手段优化自身商品和服务,牺牲其他卖家的利润以获取巨额盈利。数据显示,2018年亚马逊的全球营业额约为2100亿欧元,同比增长超过30%。目前,亚马逊在全球拥有超过60万员工,市值超过7300亿欧元,营业利润达到约110亿欧元。

亚马逊通过以下身份实现了巨大的营业额:


许多卖家依赖亚马逊接触客户,但亚马逊不仅满足于提供服务,还试图分享电商交易利润。亚马逊在电商领域拥有巨大流量,卖家需要依赖亚马逊才能接触客户。然而,亚马逊试图分一杯羹,这导致许多卖家感到不满。

亚马逊掌握销售数据,能够快速复制热门产品,消除其他卖家的竞争。亚马逊会通过纯粹的市场力量,直接复制别人热卖的产品并降低价格,迫使更多不具竞争力的卖家退出市场。亚马逊利用平台资源为自己的自有品牌和自营产品提供曝光优势,从算法排名、购物车到广告权限,再到消费者营销,所有资源都优先向亚马逊商品倾斜。

亚马逊对卖家施加压力,奉行“最低价”潜规则。虽然亚马逊已经取消了商品刊登价最低的要求,但仍会对比卖家在其他网站上的产品标价,一旦发现亚马逊上的产品标价不是最低,就会通过限制流量和销售权限来驱使卖家提高价格。这使第三方卖家缺乏议价能力,亚马逊可以决定交易条款,包括所需的费用。

亚马逊还随意接管利基市场。今年,亚马逊进军美妆领域,推出自有品牌,这些品牌在亚马逊的排名一直处于前列。亚马逊可以挑选想要入局的利基市场,如电池等领域的畅销品,目前仍由亚马逊主导。

亚马逊与品牌签订独家协议,挤压第三方卖家。亚马逊通过独家协议将第三方卖家从特定列表中剔除,实际排除竞争对手。最近曝光的问题是,苹果和亚马逊之间达成协议,旨在从平台上删除苹果产品的转售商。此外,亚马逊还要求一些品牌仅由亚马逊代售产品,这最终使亚马逊定价控制。

虽然许多卖家已经察觉到亚马逊的行为并发出声讨,但亚马逊带来的流量红利依然吸引卖家不断入局。因此,要想被亚马逊邀请加入游戏,卖家有时只能屈服于这些不平等的条约,否则将会被游戏规则制定者亚马逊踢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