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推算某日干支
年干支推算法:
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干支纪年,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第一个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与公元相比较,公元4年的干支正是农历甲子年,因此将公元数减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数),剩下的余数,可以用六十甲子表序数表查出公元该年的干支。其公式为:(所求年数-3)/60 = 商……余数(年干支序数)。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
例如:求公元1983年的农历干支年纪:(1983-3)/60 = 30……0,则0+60=60(干支序数),查表为癸亥年。
月干支推算法:
干支纪月法在《史记·律书》中就有记载:“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这里的子即是支,母就是干,律就是钟律。相传古代早已十二地支纪月,只是不同的朝代,年的开始的地支月份也不同。中国岁首之月历经了四个阶段:秦建亥,以十月初一为正月初一;周建子,以十一月初一为正月初一;商建丑,以十二月初一为正月初一;到了夏朝才定为建寅,新年春联写:“斗柄回寅”,意即在此。从夏时始,正月就是建寅的太阳历了,并一直到今。
干支纪月方法的推算较为容易,因为每年的个月份地支已经固定,只要推算出月的天干来一配就行。并且为五年一循环,周而复始。根据这样实际的排列,就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干支纪月中的天干和当年天干纪年的天干有一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用《五虎建元歌》编成下面几句话,即:
年的天干为甲或已时,则正月的天干为丙;
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为戊;
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庚;
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壬;
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为甲。
为了便于推算起见,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于下表:
月份 年天干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已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此外,也可通过计算公式求出农历月纪:首先推算出该年农历正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顺序号类推。该年正月的天干序号的计算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为负数时加10。
例:求公元1991年(农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号数(1-2)X 2-1=-3,因该数是负数则加10得7,即天干序号7得出农历辛未年正月天干为庚,正月干支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日干支推算法:
干支纪日法还可以用来推算“初伏”,“中伏”,“末伏”和“入梅”,“出梅”,“分龙”等与农事有关的日期。
由于农历月的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使推算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比较好的推算办法是借助于历表,读者可以从中方便地查出日干支。
由于年,月,日以及节气等的长度参差不齐,所以一年中的日序依各家的历法而不同。采用甲子纪日法之后,周而复始,没有间断,没有零数,所以它成为推算几千年来的历法或考古的重要工具。历史家从甲骨文字研究中,发现并证实了在春秋以后,至少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日已巳起直至于今甲子纪日法纪日连续无误,共计已有2600多年的记载了。
没有历表也可以推算出日干支,只是比较复杂罢了。虽然农历的大小月不固定,而阴历除了每四年有一次闰月(二月)以外,每年的大,小月都固定不变,所以可以从阳历来推算当日的干支,其推算公式是:
日干=(元旦天干序数)+(所求日数)+(各月天干加减数,闰年三月后加1)/10
日支=(元旦地支序数)+(所求日数)+(各月天干加减数,闰年三月后加1)/12
按上述方法推算日干支,有两个数要先求出来才能代入公尘帆式中,即元旦干,支序数,各月干,支加减数。为了方便,我们给出1981 - 2000年元旦日干支边,和各月天干地支加减数表,查后可代入公式。
1981 - 2000年元旦日干表:
平年 闰年
年份 干支 年份 干支
1981 已卯 1982 甲申 1983 已丑 1984 甲午
1985 庚子 1986 乙巳 1987 庚戌 1988 乙卯
1989 辛酉 1990 丙寅 1991 辛未 1992 丙子
1993 壬午 1994 丁亥 1995 壬辰 1996 丁酉
1997 癸卯 1998 戊申 1999 癸丑 2000 戊午
每月天干地支常数加减表:
平年 闰年
天干 地支 天干 地支
一月 减一 减一 减一 减一
二月 加零 加六 加零 加六
三月 减二 加十 加一 加一
四月 减一 加五 加一 加一
五月 减一 减一 加一 加一
六月 加零 加六 加一 加一
七月 加零 加零 加一 加一
八月 加一 加七 加一 加一
九月 加二 加二 加一 加一
十月 加二 加八 加一 加一
十一月 加三 加三 加一 加一
十二月 加三 加九 加一 加一
例:求1984年7月31日的日干支:
解:该年能被4整除,故为闰年。
求:日天干,查该年元旦干支为甲午,甲的天干序数即1。另外,闰年7月天干加减数为加1。
代为公式=1(元旦干支序数)+31(所求日数)+1(各月天干加减数)/10
=33/10 = 3……3(干支序数)
日天干为:丙
求:日地支,查该年元旦干支为甲午,午甲的地支序数即7。闰年7月地支加减数为加1。
代为公式=7(元旦地支序数)+31(所求日数)+1(地月天干加减数)/12
=39/12 = 3……3(地支序数)
日地支为:寅
解得1984年7月31日
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干支纪年,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第一个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与公元相比较,公元4年的干支正是农历甲子年,因此将公元数减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数),剩下的余数,可以用六十甲子表序数表查出公元该年的干支。其公式为:(所求年数-3)/60 = 商……余数(年干支序数)。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
例如:求公元1983年的农历干支年纪:(1983-3)/60 = 30……0,则0+60=60(干支序数),查表为癸亥年。
月干支推算法:
干支纪月法在《史记·律书》中就有记载:“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这里的子即是支,母就是干,律就是钟律。相传古代早已十二地支纪月,只是不同的朝代,年的开始的地支月份也不同。中国岁首之月历经了四个阶段:秦建亥,以十月初一为正月初一;周建子,以十一月初一为正月初一;商建丑,以十二月初一为正月初一;到了夏朝才定为建寅,新年春联写:“斗柄回寅”,意即在此。从夏时始,正月就是建寅的太阳历了,并一直到今。
干支纪月方法的推算较为容易,因为每年的个月份地支已经固定,只要推算出月的天干来一配就行。并且为五年一循环,周而复始。根据这样实际的排列,就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干支纪月中的天干和当年天干纪年的天干有一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用《五虎建元歌》编成下面几句话,即:
年的天干为甲或已时,则正月的天干为丙;
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为戊;
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庚;
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壬;
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为甲。
为了便于推算起见,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于下表:
月份 年天干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已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此外,也可通过计算公式求出农历月纪:首先推算出该年农历正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顺序号类推。该年正月的天干序号的计算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为负数时加10。
例:求公元1991年(农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号数(1-2)X 2-1=-3,因该数是负数则加10得7,即天干序号7得出农历辛未年正月天干为庚,正月干支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日干支推算法:
干支纪日法还可以用来推算“初伏”,“中伏”,“末伏”和“入梅”,“出梅”,“分龙”等与农事有关的日期。
由于农历月的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使推算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比较好的推算办法是借助于历表,读者可以从中方便地查出日干支。
由于年,月,日以及节气等的长度参差不齐,所以一年中的日序依各家的历法而不同。采用甲子纪日法之后,周而复始,没有间断,没有零数,所以它成为推算几千年来的历法或考古的重要工具。历史家从甲骨文字研究中,发现并证实了在春秋以后,至少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日已巳起直至于今甲子纪日法纪日连续无误,共计已有2600多年的记载了。
没有历表也可以推算出日干支,只是比较复杂罢了。虽然农历的大小月不固定,而阴历除了每四年有一次闰月(二月)以外,每年的大,小月都固定不变,所以可以从阳历来推算当日的干支,其推算公式是:
日干=(元旦天干序数)+(所求日数)+(各月天干加减数,闰年三月后加1)/10
日支=(元旦地支序数)+(所求日数)+(各月天干加减数,闰年三月后加1)/12
按上述方法推算日干支,有两个数要先求出来才能代入公尘帆式中,即元旦干,支序数,各月干,支加减数。为了方便,我们给出1981 - 2000年元旦日干支边,和各月天干地支加减数表,查后可代入公式。
1981 - 2000年元旦日干表:
平年 闰年
年份 干支 年份 干支
1981 已卯 1982 甲申 1983 已丑 1984 甲午
1985 庚子 1986 乙巳 1987 庚戌 1988 乙卯
1989 辛酉 1990 丙寅 1991 辛未 1992 丙子
1993 壬午 1994 丁亥 1995 壬辰 1996 丁酉
1997 癸卯 1998 戊申 1999 癸丑 2000 戊午
每月天干地支常数加减表:
平年 闰年
天干 地支 天干 地支
一月 减一 减一 减一 减一
二月 加零 加六 加零 加六
三月 减二 加十 加一 加一
四月 减一 加五 加一 加一
五月 减一 减一 加一 加一
六月 加零 加六 加一 加一
七月 加零 加零 加一 加一
八月 加一 加七 加一 加一
九月 加二 加二 加一 加一
十月 加二 加八 加一 加一
十一月 加三 加三 加一 加一
十二月 加三 加九 加一 加一
例:求1984年7月31日的日干支:
解:该年能被4整除,故为闰年。
求:日天干,查该年元旦干支为甲午,甲的天干序数即1。另外,闰年7月天干加减数为加1。
代为公式=1(元旦干支序数)+31(所求日数)+1(各月天干加减数)/10
=33/10 = 3……3(干支序数)
日天干为:丙
求:日地支,查该年元旦干支为甲午,午甲的地支序数即7。闰年7月地支加减数为加1。
代为公式=7(元旦地支序数)+31(所求日数)+1(地月天干加减数)/12
=39/12 = 3……3(地支序数)
日地支为:寅
解得198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