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设计相关作品
最具浪漫气质的作品《十六只鸟》是由美国艺术家基口·迈克马赫特里与无定型机器人作坊合作完成的。这件作品采用机器人装置材料,以十六个巨大的白色编织物模拟鸟的形象,通过动作、图像、比例和声音的研究,展现了对生命循环的深思。当观众靠近时,这些“鸟”会逐渐充气膨胀,形成锥形,其形态如同展开的羽翼。它们的旅程由伺服机控制的空气囊鼓动产生缓慢而优雅的拍打动作,形成持续而有节奏的微风声。在短暂飞行后,它们仿佛走到生命的尽头,从顶端开始放气,恢复原状。
《行走的头》是澳大利亚艺术家Stelarc的作品,它是一个直径2米的自控交互式行走机器人。机器人有六条腿和一个安装在底盘上的液晶显示屏,显示人头像,象征“头脑”。头像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配合动画。机器人还配备超声波扫描传感器,感知前方是否有行人。无人时,它会坐原地不动,有人接近时,它会站立并表演几分钟的舞蹈。机器人活动的舞台直径约为4-5米,其传感系统确保它不会接近舞台边缘。该机器人是一个真实与虚拟并存的系统,机械腿的动作是真实发生的,显示屏中的面部表情是通过虚拟技术实现的。它还可以通过网络驱动,由三维模型和运动图像菜单控制动作。
《铁床贼之路》是法国艺术家让.迈克尔.布鲁约尔的作品,由21架医用床和21根荧光日光灯管组成。这些床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处于舞动状态,创造出芭蕾舞剧的效果。每张床都配有剪式千斤顶和控制位置的机动装置,可以调节床垫的垂直和旋转角度。床的运动由个人计算机的数码音响系统同步控制,形成独舞或群舞的场面。床下方的格架在舞动中发出吱吱声,为芭蕾舞剧提供了音乐背景。房间内铺满厚厚的叶片,定时喷雾保持湿润和芳香,同时遮盖电路控制系统。
《因缘》是由奥地利/美国艺术家昆特·亨特斯莱格尔创作的沉浸式虚拟现实装置。作品通过非线性展开,展现了冥想的宁静与混乱的对比。三维人形在空间内悬浮,仿佛具有生命,其运动制造出嗡嗡声。人形的运动和动作由声音软件合成,形成动态声轨。多个人形在空中构成交响乐队,它们的“运动和情感”变化在音效空间中形成层次。作品通过多个人形的实时组合和音效建构,展现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声音绘画》是韩国艺术家金基哲的作品,它采用互动装置形式,强调声音作为作品的要素。艺术家通过思考如何“绘画”声音,发现铅笔和电阻器是相同的工具。声音被看作纯正的正弦波,其原始的真实感通过声音绘画得以体现。作品通过思考声音与视觉之间的关系,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
《地书》是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它是一本使用标识语言写成的小说,旨在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通过这套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理解。作品通过“字库”软件,将英文句子转换为标识语言,既起到《字典》的作用,也具有实用价值。艺术家通过《地书》展现了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象不象艺术,而在于能否提示新的视角。
这五件作品涵盖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多个方面,从浪漫的机械鸟到未来的行走头像,从神话色彩的铁床舞剧到富有情感的虚拟现实装置,再到拓展视听体验的声音绘画和全球化的地书,展示了艺术家们在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创新与探索。
扩展资料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