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背后必有道理】

文/绿骏马

标题看上去有点欠揍,谁都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亮出你的观点。

之所以这样想,来自一位男孩成功拒绝“妈妈让他穿秋裤”。男孩学到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步明确问题本质是什么,第二步重新拆分定位问题,第三步拿出解决方案。

男孩理解妈妈让他穿秋裤的本质是怕他着凉,所以他不能在穿与不穿这个问题上与妈妈无休止的争执。既然不想穿秋裤,又不能让妈妈生气怎么办?那就将问题实质定位在不要感冒上。他对妈妈说:“妈,我知道你怕我感冒,我可以多带件外套。如果觉得凉了,我就把外套盖在腿上。”为增加解决问题的权重,他借助了外部资源,转头问老爸:“老爸,你觉得呢?”这次老爸站在他一边,这样老妈也不会再说什么,于是不穿秋裤的问题圆满解决。

其实,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明确定位问题实质带来的好处。如果想知道如何避免夫妻间发生激烈争吵,参见往期文章《如果爱》,文中核心内容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始终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情绪的变化,从而控制事态升级。

蔡志忠15岁就爱上画漫画,他有个梦想,想跑去日本当漫画家。日本漫画界人才济济,而他却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台湾画家。按常理出牌,蔡志忠的愿望无法达成。他的办法是“倒过来想”问题:什么样的漫画是日本漫画出版社抢着要、但日本漫画家不会画的。他算了大概有几十种题材符合这个条件。当时亚洲很多地方《论语》《庄子》《菜根谭》等书籍热卖,于是他选择画故事性最强的《庄子》,然后去找日本最大的出版社。最终,情形发生逆转——他从求出版社变成出版社求他。

“倒过来想”是从结果出发,向回反推,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正是查理·芒格的口头禅: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同样,这也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二“以终为始”的要义。

如果你为选择做什么样的工作而纠结,不妨想一想“如果现在我有一个亿,实现了财务自由,我会不会选择做这项工作。”这个时候,你所做的选择其实才是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我们很多人经常会对学英语苦恼,为什么学了很多年却依然是个哑巴。一般我们会说:“因为没有毅力,因为不能坚持”。原因很多,其中一条是刚需问题,你对学英语的愿望到底有多么的强烈。是不是只想在出国旅游的时候能用英语和金发美女搭讪,而平时生活中根本用不着,也不想学。这种需求不是刚性的,所以动力不足,更不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激情。同时,一想到坚持,我们脑海中会联想到长跑时人们的面目狰狞,熬夜学习时的可怕状态,背单词时的无聊感觉。这些画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痛苦。也就是,你一想到“坚持”,就感受到了痛苦。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大脑有快速遗忘痛苦的功能,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如果人不能快速遗忘,每天纠结于过去的痛苦往事,就不用过日子了。所以,与痛苦连接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遗忘,学不好英语背后的逻辑正在于此。因此,要让自己快乐起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快乐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东西免费,你会不会买?当然买啊!淘宝购书,如果超过50元可以免费包邮。你买一本30元的书,一想到要花邮费,那不如再买一本,超过50元,就可以省邮费了。你大概会果断下单,为了享受免费待遇,而你其实花了更多的钱。

免费改变了人们的购物心理,对商家来说,你买的越多,对它越有利。而人们会觉得免费没有任何风险,也不需要放弃什么东西,买买买,结果越免费,你买的越多。

同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背后都有基本的逻辑和道理。如果文章已经看到了这里,你会说还真是这么回事,有点意思。但也没有那么玄乎,那么绝对,什么事都想个道理出来,累不累,烦不烦。是有些累,也有点烦,但有些人就这样想问题,商家或你的对手逼着你要去研究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谁的思维方式更超前,谁就会占领更大的市场。

如果你去Google面试产品经理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你觉得这个房间里能装下多少个高尔夫球?

靠,这是什么问题?能不能问个靠谱的。其实,面试目的是看你会瞎猜,还是有一套解题的办法。你可以目测房间大小,假设面积15平米的房间,高3米的小会议室,高尔夫球大约直径4厘米,那么房间里大约可以装70万个(确切为703125个)。这是可以用数据算出来的,而且是一道小学算数题。作为产品经理,如果你没有数据瞎猜,这个岗位能放心交给你吗?

凡事背后必有道理,只是没人给你说破。我们可以不聪明,可以很平凡,但我们不能放纵自己,可以不知道事物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