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盂在亚马逊被当作果盘卖,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的老物件?
1.火盆。是盛炭火等的盆子,用来取暖或烘干衣物。火盆是用泥做的,一般在秋天制作。火盆,也叫 神仙炉 ,具有极强的地方风韵与传奇色彩。史料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据说是在 三国时期 开始使用的,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虽然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解放前,大多数农家都有火盆,是冬日取暖不可缺少的器物。旧时,物质火盆文明落后,加之农民生活素来清苦,冬日无防寒设备,就用火盆取暖。
2.柸模子。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农村盖房子制作土坯时使用的工具。那时候农村盖房子,墙体主要材料是土坯(俗称“坯头子”),像现在使用烧制的砖头一样,不过土坯要比砖头个头大得多,重得多。坯模子是一个木质的模具,模具内的空间长度约为40-50公分,宽为20-30公分,高度为10公分左右。制作土坯的过程叫“脱坯”。
3.煤油灯。在解放初期以及六七十年代没有通电的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还是煤油灯,计划经济时期,煤油要按票到供销社购买,所以细心的女主人会适时调节灯的亮度。只有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才把灯光调亮些。即便如此,在微风中忽明忽暗上下跳动的灯光依旧照不了多远,几个孩子只能围灯而坐。时间稍长,就会两眼昏黑。勤俭的女主人也不会让灯光白白浪费掉,及时支起夹板纳鞋底或缝补衣物。那时候,各户都很穷。为了省钱,经常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做好饭后,把饭端到里屋灯便也跟着到了桌上。
4.嘎斯灯。“嘎斯灯”是可以用铁皮自制的,分为里外两个筒,外筒朝上的一端留个气孔焊接一个长长细管做灯芯,拿几块像干硬了的石灰一样的石头放进去,再加点水盖上,从上边铁质灯芯里就能冒出气来燃烧,蓝色的火焰发出丝丝的声响,有些类似于电气焊的火光,亮度比蜡烛暗些。后来,据说因为搞不到“电石”,“嘎斯灯”逐渐被更方便的蜡烛取代,具体啥原因我不得而知。但黄县电影院门前,很长一段时间还可以见到小商贩们的“嘎斯灯”在风中依旧影影绰绰的燃着。